1)第242章 滴水不漏_明朝大丈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帝看似很风光,看似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也要分人分朝代。

  一般来说,除了开国皇帝说话底气十足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说话当然硬气,继任的皇帝一般都没有他祖先老子那么硬气,很多皇帝说话并不好使。

  其中最出类拔萃的是宋朝和明朝这两个朝代。

  宋朝太祖赵匡胤,定了一个规矩:不得杀士大夫,这条规矩令宋朝继任的皇帝一个个是焦头烂额。

  那些有功名,有官位的人拿着这个护身符,肆意抨击皇帝,皇帝虽然生气,但是最多只能罢官,根本拿那些士大夫没有任何办法。

  到了明朝虽然这条规矩改了,但是内阁票拟制度却大大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说起来很好笑,内阁的票拟权是皇上给的,最后却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皇帝为什么要给内阁这么大的权力这不是摆明让内阁的大臣瓜分皇帝的权力么

  其实皇帝也不想让大臣分掉他手中的权力,但是不给不行,不给的话,所有的事情都要皇帝来做。

  举个例子:某个地方知府离任,需要任命一位新的知府,选谁?怎么选?

  皇帝不可能对下面的官员都了如指掌,只能让官员们来选,也就是吏部那帮人来选这个新任官员,然后皇帝做出选择。

  这时吏部那帮人拿出一裸子名单,然后把这些人的履历资料交给皇上,让皇帝去选。

  要知道国家的事情实在太多,可不是每天只选几个官员这么简单,所有的事情都要经过他的同意才能做出决定,累死皇帝也干不过来这么多的事情而且这么多资料,皇帝看得过来么只能找人帮着看,找谁看,就是内阁这帮人。

  内阁这帮人从这些名单中筛选出几个比较合适的交给皇上看,皇上看了以后再从中选出一个中意的,这样一来,皇帝就等于把权力下放给内阁。

  就像刚才选知府,皇帝把选人的权力交给了内阁,内阁挑选出几个人,把结论写好拿给皇帝。

  这就是票拟权,也叫提名权,皇帝看了以后批示,这名官员就可以去上任了。

  要是皇帝再忙一些,连这几个人的资料都没时间看,或者说皇帝再懒一些,不愿看这些人的资料,那么最后选人就是内阁来定,实际上就是首辅来定,也就是说首辅选好了人,皇帝只管盖章同意。

  选官员是这样,别的事情也是这样,内阁拿出方案交给皇帝,皇帝看了以后盖章。

  有时候,皇帝有中意的人选,但是内阁却不同意,便把皇帝的命令封还,让皇帝再重新选人。

  这时,内阁的权力已经急剧膨胀,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宰相,有时候甚至已经盖过了皇帝。

  也就是说,到了这时,国家有没有皇帝已经无所谓了,内阁就可以发布各种政令,没有皇帝,国家机器照常运转。

  这也是为什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