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五八章 求全责备了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论是西夏骑兵,还是国朝步卒,都是人。,就存在思维惯性。

  比如西夏骑兵,一旦对战,必定会选择开阔地,有利于战马冲锋,是攻是守,开阔地是骑兵对战步卒最有利的地形。

  比如国朝军卒,擅长守城,对战时的惯性思维,会让他们选择背靠坚城或者山岭。

  赵曦在来秦州后,便完善了沙盘,整个秦州境内的军寨和山岭,包括所有的可能成为战场的地形,他几乎做到了了然在胸。

  在安排部署整个大围剿战时,看似随意的安排军卒潜伏点,其实几乎都是可能成为战场的地点。

  所以,如今的遍地狼烟,完全是赵曦在开战之初就已经预设的。

  整个战区的指挥部,也就是赵曦和秦州文官群体,现在已经在三川寨扎营了。

  同时,狄青率领的骑兵队,第一时间将整个三川寨周边五十里范围进行了大清扫,也就是要确保总指挥部的安全。

  再往外扩张,已经是各个大大小小的战场了。每一个战场,几乎都是国朝军卒对西夏骑兵以多打少的局面。

  这也是战前拟订的战时指挥部。

  频繁往来的传讯兵,对于捷报已经麻木了。整个大战区,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战役失败的情报,只要是提前有埋伏的战场,传来的全部是捷报。

  这时候,整个秦州的文官体系,已经整体转型为前线指挥部的机宜文字了。

  用韩绛吕公弼等人层次的官员做机宜文字,就是赵曦也有些不踏实……可拦不住他们乐意。

  每天收集汇总战报,看着一个个埋伏点歼灭了多少西夏人,俘虏了多少西夏骑兵,收拾了多少牲畜等等等等,这对于整个秦州衙门,甚至对整个国朝,都是不曾有过,只在梦里梦过的事。

  每天都有战报汇总,整个三川寨都处在一种前所未有的亢奋中。

  只是,赵曦却很难像他们那样兴奋。

  为了确保以多打少,尽可能的少牺牲军卒,赵曦并没有真正做到把整个边境线封闭了。

  别看每天都是围剿战胜利的消息,可所有的战报没见到一个超过万人骑兵作战的情形。那怕是东西两路,包括狄青率领的中路军,也没有与西夏万数以上的骑兵队伍遭遇。

  还是有疏漏呀。

  看着战报,赵曦又开始插旗拔旗,从整个战况看,已经有近一半的守城西军归位了。

  东西两路,和中路军的推进,距离边境线也最多还有百十里……

  看来,西夏人的主力,还是逃出去了。

  别看是近五十万大军,可想在小范围内形成包围圈,并全部是以多打少的局面,这就导致,他不可能把西夏人全部留下。

  只是偏偏让主力逃出去了。这让赵曦真觉得有些遗憾。

  怎么说呢。如果说开战前,他不敢这样想,只考虑雪耻壮胆,就想着在提升国朝军卒胆量的同时,尽可能的杀一些西夏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